2009年10月25日

Web 2.0: Mr Laughing

12萬人悼念Laughing哥

突然間,這個星期的娛樂新聞充斥著「Laughing」這個話題。當web 2.0的marketing理論在美國說了很多年之後,奧巴馬才將之發揚光大。太平洋另一端的這個寬頻城市,雖有社民連的熱爆youtube話題,也有幾星期前星期日檔案的「港男港女」節目發酵,令youtube click rate飆升之餘,從傳統電視燒到互聯網,再也漫延回到報章專欄。但是這些「搔不著癢」的web 2.0例子,總讓人覺得這只是傳統傳播在新媒體發揮了力量而已。

當很多marketing人在這些年來嘗試投入網上廣告,總是換來叫人氣餒的反應,大家還是質疑新廣告模式是否適用於香港。海洋公園halloween活動曾經推出過facebook application,參加人數也聲稱超過30萬,但顯然大家也認為這只是網上小玩意,說不上什麼web 2.0 effect。政治議題在網上發酵當然比商業活動容易得多,所以當美國大大小小的評論文章如何吹噓web 2.0總統的年代到了,很多marketing人也不為所動。

但marketing人是時候打醒精神了!因為Laughing哥的出現,證明了一般追電視劇的普羅大眾都經已投入了web 2.0的生活模式。tvb.com在網上組織了劇集的blog和討論區,已經有很不錯的點擊率,加上facebook悼念活動的聲勢,觸發了傳統媒體的報導。這些報導源自普通市民的自發參與,正是web 2.0年代的標記。而這些報導再觸發大眾在私人網誌上的轉載與評論。無綫不是第一天拍電視劇,但從前總是靠電視台的單向宣傳,及以有限度的市場反應去引導輿論。但Laughing的出現,卻展現了真正的雙向交流。由配角變主角不再是無綫高層的行政指令,而是觀眾意見的反射。TVB周刊當然不會放過機會,以「Laughing Forever」作為封面故事。

當新傳播模式從政治走到商營媒體,下一步必定為廣告所用。各位同學上課讀到很多廣告經典案例,都有劃時代意義。由萬寶路牛仔廣告,到7-Up的repositioning,到香港早期的「兩個就夠晒數」等廣告歌,到90年代黎明的MV式電訊廣告,到貝沙灣的豪宅包裝,到iPhone的出現,都是打破既有行銷模式的例子。很大程度上,經典廣告對於marketing人沒有什麼啟發可言,因為跟隨既有的成功模式,最多只會不過不失,卻說不上什麼突破。

正如很多外國評論指出,學術界很期待第一個成功利用web 2.0製造轟動的廣告campaign出現,因為與其閱讀經典,不如體會經典。很多廣告公司和marketing人因budget緊縮而努力「創造奇蹟」,網上廣告的低成本誘因,正給予蘊釀新一個廣告經典前所未有的大量資源。

各位即將畢業的web 2.0世代,marketing正要吸收大家的創意與insight。縱然很多公司都裁員減薪,但只要找到機會發揮,這個行業還是需要了解社會脈搏的新血。請各位同學加油!


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.php?gid=64826344432
悼念活動正是web 2.0 精神的體現。


網民的「惡搞」式創意,是放大傳播力量的手法之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